一、哪些鱼类是洄游?
大马哈鱼、鳟鱼、鳗鱼、鲟鱼等。
洄游的定义很宽泛,有长途洄游,也有短途洄游。例如大马哈鱼、鳟鱼、鳗鱼、鲟鱼等属于长途洄游。
短途洄游的鱼类众多,比如,草鱼、青鱼、鲢鱼、鳙鱼等,每年在它们生活的江河湖泊里按一定路线觅食和繁殖,又称半程洄游。
二、鲫鱼能与多少鱼类杂交
鲫鱼能与多少鱼类杂交
鲫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也是我国重要的养殖鱼类之一。对于养殖户来说,了解鲫鱼与哪些鱼类可以杂交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介绍鲫鱼能与多少鱼类杂交,并对杂交后的后代特征进行分析。
1. 鲫鱼的基本特征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鲫鱼的基本特征。鲫鱼的学名为Carassius auratus,属于鲤科鱼类。它的身体扁平,侧扁呈卵圆形。鲫鱼的体色多为黄色或黄褐色,腹部略白。尾鳍呈叉形,背鳍和臀鳍上部有锯齿状鳞片。鲫鱼嘴尖,有细小的牙齿。
2. 鲫鱼的繁殖方式
鲫鱼的繁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天然繁殖,另一种是人工繁殖。在自然环境下,鲫鱼在春季到夏季的水温适宜时,会选择产卵,雌鱼将卵粘附在水生植物或其他物体上,雄鱼则会追逐雌鱼,在水生植物中进行产卵。而在养殖环境中,我们可以通过鱼苗池、孵化箱等设施进行人工繁殖。
3. 鲫鱼能与哪些鱼类杂交
鲫鱼能够与以下几种鱼类进行杂交:
- 鲤鱼:鲫鱼和鲤鱼之间可以进行杂交,产生的后代被称为“鲫鲤”。鲫鲤继承了鲫鱼和鲤鱼的优点,生长速度较快,适应性强。
- 鳙鱼:鲫鱼和鳙鱼之间也可以进行杂交,产生的后代被称为“金鱼”。金鱼通常具有鲫鱼的特征,如体型扁平,但鳞片颜色鲜艳。
- 草鱼:鲫鱼和草鱼之间进行杂交,产生的后代被称为“银鲫”。银鲫的体色多为银白色,体型介于鲫鱼和草鱼之间。
- 鳊鱼:鲫鱼和鳊鱼之间进行杂交,产生的后代被称为“红鳊”。红鳊的体色较鲫鱼更加鲜红,体型则介于鲫鱼和鳊鱼之间。
除了以上几种鱼类,鲫鱼与其他鱼类进行杂交的情况并不普遍。虽然在实验室条件下,人工授精可以促使鲫鱼与其他鱼类的卵子受精,但杂交后的后代往往具有较弱的生命力,存活率较低,因此并不常见。
4. 鲫鱼杂交后代的特征
鲫鱼与其他鱼类的杂交后代的特征取决于双亲的遗传基因。通常情况下,杂交后代会同时具有双亲的一些特征,但也会存在一些新的特征。
以鲫鲤为例,它继承了鲫鱼和鲤鱼的一些优点。鲫鲤的体型介于鲫鱼和鲤鱼之间,通常比普通的鲫鱼和鲤鱼更为肥大。在养殖中,鲫鲤的生长速度较快,饵料转化效率高,适应性也更强。
金鱼作为鲫鱼和鳙鱼杂交后代的典型代表,具有艳丽的色彩和独特的体态。金鱼的身体较短且侧扁,鳞片颜色丰富多样,常被人们作为观赏鱼养殖。
银鲫则继承了鲫鱼和草鱼的特性,它的体色多为银白色,体型介于鲫鱼和草鱼之间。由于银鲫的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也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养殖鱼类。
红鳊是鲫鱼与鳊鱼的杂交后代,它的体色较鲫鱼更加鲜红,体型则介于鲫鱼和鳊鱼之间。红鳊的肉质鲜美,被广泛用于食品加工。
5. 结论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到鲫鱼能与鲤鱼、鳙鱼、草鱼和鳊鱼进行杂交。这些杂交后代不仅继承了双亲的一些特征,还产生了一些新的特点,有些被广泛应用于养殖或观赏,有些则适用于美食加工。而与其他鱼类进行杂交的情况相对较少,且存活率较低。
因此,对于养殖户来说,了解鲫鱼的杂交特性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选择适合的杂交品种,提高养殖效益。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探索更多鱼类的杂交潜力,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鲢鳙是原始鱼类吗?还是杂交出来的?
是原始鱼类。
鲢鳙鱼(Aristichthysnobilis)又叫花鲢、胖头鱼、包头鱼、大头鱼、黑鲢(还有的地方叫麻鲢)、也有叫雄鱼。外形似鲢。侧扁。是淡水鱼的一种。头部大而宽,头长约为体长的1/3。口亦宽大,稍上翘。眼位低。 养鲢鳙鱼主要适合在一些湖区进行,以高邮市界首镇金灯村为例,该村共670多亩网围水面采用河蟹套养鲢鳙鱼的养殖模式,收获时仅鲢鳙鱼一项就增收100万元左右。 网围设施 湖泊四周用2层的聚乙烯网片围栏,网目2厘米左右,中间夹一层密网以防河蟹外逃,网底用卵石作沉子,网箱底部埋入底泥10-15厘米并踩实。四周用毛竹作桩,塑料薄膜围栏,高度高出湖区最高水位50厘米左右。水草种植可在湖区水草资源较为匮乏的情况下种植野菱等水草。 投放活螺 清明前每亩投放活螺蛳150-200公斤,为河蟹提供天然活性饲料。
四、哪些鱼类是人工饲养的?
所有鱼类都可以人工饲养,包括中华鲟。
其中不乏还含有观赏鱼,食用鱼等等。
五、鱼类有哪些?
1、鲈鱼
鲈鱼,又叫花鲈,有海水鲈鱼和淡水鲈鱼之分。海水鲈鱼的体型较大较粗,淡水鲈鱼的体型较小较扁。海鲜市场里的鲜活鲈鱼,以淡水鲈鱼居多,海水鲈鱼多以冰鲜或冷冻的方式售卖。从口感上对比,淡水鲈鱼的腥味较轻,肉质更细嫩,要比海水鲈鱼好吃。鲈鱼最经典的吃法莫过于清蒸了,蒸好的鲈鱼,清香鲜嫩,能充分凸显出鱼肉的原汁原味。
鲈鱼
2、鲫鱼
鲫鱼,属于鲤科、鲫属鱼类,适应能力较强,但是生长速度较缓慢,从鱼苗长到重量3两左右,差不多需要2、3年的时间,因此我们平时看到的野生鲫鱼,个头都比较小。海鲜市场里卖的个头比较大的鲫鱼,多为杂交鲫鱼,是用鲫鱼和鲤鱼杂交培育出来的品种。鲫鱼最经典的吃法,莫过于用来煮汤,如鲫鱼豆腐汤等。
鲫鱼
3、大黄花鱼
大黄花鱼,又叫黄花鱼、黄金龙,属于石首鱼科、黄鱼属鱼类,主要产自我国东海和南海海域。不过,野生的大黄花鱼目前已经非常少见,到了稀有的程度。市场里卖的大黄花鱼,一大部分都是养殖的,其中福建宁德沿海一带养殖的大黄花鱼,占了很大一个比重。大黄花鱼可以清蒸食用,也可以用来做鱼肉饺子馅。
大黄花鱼
4、小黄花鱼
小黄花鱼,主要产自我国渤海和黄海海域,它和大黄花鱼虽说只有一字之差,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鱼类,外观形状跟大黄花鱼十分相似,但是个头要小很多。小黄花鱼的价格要比大黄花鱼低一些,肉质也要更加细腻,适合的吃法非常多,常见的有油炸、红烧等等。
六、肺癌患者都能吃哪些鱼类,不能吃哪些鱼类?
肺癌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 由于肺癌通常不参与消化道,因此饮食没有特殊要求。 不能确定不能食用哪种食物,但是从健康饮食的角度来看,建议使用。 饮食清淡。 不要吃辛辣和油腻的饮食。 禁止食用发霉或变质的不卫生食品。 另外,建议肺癌患者不要吸烟或饮酒,烟尘对肺部的影响也很大。 肺癌患者可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适当补充高蛋白饮食,有助于提高机体的抵抗力,还有助于抗肿瘤。
七、哪些鱼是胎生鱼类?哪些是卵胎生呢?
鱼只有卵胎生的,像我们常见的鱂鱼科,比如孔雀鱼,红箭,黑玛丽等热带鱼~~~~~还有河中的大肚鱼(青鱂鱼)据说是外来物种。。。 卵胎生意味着卵在腹中孵化直接产出小鱼,比如竹叶青也是卵胎生。。。这些动物都有相同的特点就是出生后不需要奶水。 真正的胎生只有哺乳动物能够进行。
八、哪些海洋鱼类是植食性?
植食性鱼,如遮目鱼、梭鱼、蓝子鱼等;
九、深海鱼类是哪些食物?
深海鱼类包括鲅鱼、刀鱼、三文鱼、金枪鱼等,不仅含有优质的蛋白质,而且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能够改善大脑的新陈代谢,并且能够改善大脑神经细胞细胞膜的流动性。
另外,像核桃仁、松子、榛子等食物也非常提倡,这些坚果当中含有丰富的对人体有益处的油脂,对于大脑的神经细胞有着营养作用;也可以多吃一点橄榄油、玉米胚芽油一类的事情,这类食品同样能够促进大脑神经突触之间的链接,增加细胞膜的流动性,要吃一些像草莓、蓝莓一类的食物,有抗氧化的作用。
十、海洋中有哪些鱼类是不能吃?
就当今吃鱼中毒而论 ,大致上可分为七大类。 一、肉毒鱼类 所谓“肉毒鱼类” ,就是其鱼肉有毒 ,千万吃不得 ,早在十六世纪已有报道。这些肉毒鱼类 ,其肌肉和内脏含有“雪卡”毒素 ,食后会引起中毒 ,称之为“肉毒鱼类中毒”。 肉毒鱼类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热带和亚热带海域 ,种类很多 ,生活习性各异。有的生活在珊瑚礁附近 ,有的在近海底层 ,也有的游于远洋的上层。 据初步统计 ,属于肉毒鱼类的有 300余种 ,我国亦有 30种 ,主要分布在广东和海南沿海 ,少数种类亦见于东海南部和我国台湾省。 肉毒鱼类的外表和一般食用鱼类无多大差别。而且有些科、属的大多数种类是食用鱼类 ,其中少部分有毒 ,因此区别难度很大 ,容易误食中毒。肉毒鱼类的食毒原因十分复杂 ,有些鱼类在某个地区无毒 ,为食用鱼 ,但到了另一个地区却有毒 ,不堪食用 ;也有的种类 ,平时没有毒 ,但一到生殖季节就有毒。 吃了肉毒鱼类后 ,一般在进食后 1~ 6个小时内出现症状 ,首先是口唇、舌、咽喉部产生刺痛感 ,继之出现麻痹。有的病例出现恶心、呕吐、口干 ,口有金属样味觉 ,痉挛性腹痛、腹泻等症状 ,继之口、颊、颌部肌肉僵直。全身症状包括头痛、焦虑、关节痛、神经过敏、眩晕、失眠、苍白、寒战、发热、大汗、脉快而微弱 ,肌肉疼痛、不能步行。尤其是腕部、脚部感到极痛 ,视物不清 ,瞳孔放大等。皮肤瘙痒 ,出现红斑、水疮 ,手脚大面积脱皮 ,甚至溃疡 ,毛发和指甲脱落等。严重中毒者 ,肢体感觉异常 ,出现冷热倒错 (冷感为烧灼 ,温感为冷 ),而后出现全身性肌肉运动失调 ,痉挛性 ,抽搐 ,发音困难 ,昏迷 ,直至呼吸麻痹而死亡。目前 ,尚无特效药可治。其种类有 :黄边裸胸鳝 (海鳝科 ),形体如黄鳝 ,但肥厚得多 ,体长达 1. 5米。黄褐色 ,布有暗褐色斑点。为暖水性大型鱼类 ,分布于台湾和海南省 ,在珊瑚礁间常见 ,是肉食性凶猛鱼类 ,以鱼、虾为食。肉有猛毒 ,毒性强烈。为肉毒鱼类的代表 ,在台湾省曾有误食中毒的报道。 与它同科的还有斑点裸胸鳝。广布于广东、海南和台湾沿海。曾发生仅进食鱼肉 200克而死亡的事例 ,中毒症状剧烈 ,痉挛、麻痹显著 ,死亡率也高 ,在台湾省亦有误食此鱼中毒的报道。 分布在海南省沿海的还有花斑裸胸鳝 (海鳝科 ),以及分布在广东、海南和台湾省沿海的波纹裸胸鳝 (海鳝科 ),俗称“海黄鳝”。在台湾省曾发生误食中毒的报道。 用金枪鱼延绳钓能够钓到 ,产于台湾和海南省沿海的肉食性大型鲟类──大鲟 (鲟科 ),体长 1 . 8米 ,喜集群 ,性贪食 ,容易钓到。其肉有毒 ,特别是 5~ 9月生殖期毒性更大。一般进食 30分钟至 2小时就发作。口部周围颜面麻痹 ,四肢和全身有触电样麻感 ,兼有酒醉样。严重时会流涎 ,下咽困难 ,言语不清 ,起立和步行艰难。但一般 1- 2天会自愈 ,重者要几天才能康复 ,在台湾省有误食此鱼中毒的报道。 与鲈鱼同科 (脂科 )的斑点九棘鲈。体椭圆形 ,稍延长 ,侧扁 ,背、腹圆钝 ,体黑褐色 ,背鳍有九根棘 ,故名。产于我国海南省沿海 ,体长为5 0厘米肉有毒。较轻症状为呕吐、下痢 ,舌口麻木 ,手足部产生水泡、哆嗦和痛感。 同科的还有棕点石斑鱼 ,体褐色 ,有黑色斑点 ,分布于海南 60米以内浅海底层的肉食性鱼类 ,体长可达 1. 2米 ,其肉有毒 ,毒性轻微。属于鲹科的黑尻鲹 (鲹科 ),俗称黄尾 ,体蓝绿色或褐色 ,腹部浅白色 ,尾鳍浅黄色 ,故有此俗称。分布于台湾和海南省 ,为中上层大型鱼 ,体长 1米以上。肉有毒 ,毒性强烈 (越大的鱼毒性越强 )。症状为知觉、运动神经麻痹 ,但不至于死亡 ,台湾曾有误食此鱼中毒的报道。 与它同科的大眼鲹 ,产于台湾省 ,体长 50厘米 ,幼鱼无毒 ,成鱼有强毒 ,台湾亦有食此鱼中毒的报道。 属笛鲷科的白斑笛鲷 ,背侧紫褐色 ,腹侧红褐色 ,尾鳍暗紫色 ,分布于我国海南沿海珊瑚礁间的中下层鱼类。体重 1千克以下者 25%无毒 , 5千克以上者 100%有毒 ,一般内脏毒性大 ,肉也有毒。 同科的金鳊笛鲷 ,体浅红色 ,背侧绿褐色 ,腹部淡色 ,鳍黄色 ,分布于广东、海南和台湾省 ,生活在珊瑚礁附近海区 ,有时也进入淡水 ,肉有毒。 时下经常钓到鲷科鱼类 ,其中的单列齿鲷的肉有毒 ,且毒性猛烈。体椭圆形、侧扁而高 ,两颌前部有 2~ 3对犬齿 ,侧部有一列白齿 ,圆形、强大 ,故名。体蓝银灰色 ,腹部灰色 ,头背深紫灰色、鳍橙色带红色。产于我国海南珊瑚礁60米以内的浅海 ,大的体长可达 60厘米 ,食用20厘米长的鱼就会致人于死地。 隆头鱼科的三叶唇鱼。体绿褐色 ,体侧有红色垂直线纹 ,头部也有红色线纹和斑纹 ,背鳍和臀鳍绿色 ,边缘红色 ,胸鳍黄色 ,分布于广东沿海。小个体无毒 , 40厘米以上者肉有轻毒。与它同科的横带唇鱼、伸口鱼、露珠盔鱼等的肉也有轻毒。 尾鳍像半月亮形的刺尾鱼科的栉齿刺尾鱼。体椭圆形 ,侧扁 ,背缘浅弧形 ,体暗橄榄色 ,体侧有多条不规则蓝色线 ,头部有橙色小点 ,尾鳍是半月亮形 ,产于台湾和海南珊瑚礁间 ,肝脏、血液、肉均有毒 ,但毒性不大。 同科还有肩斑刺尾鱼和长斑刺尾鱼 ,产于台湾和海南 ,毒性不大。 餐桌上的虾虎鱼是一款美肴 ,但同科的云斑栉虾虎鱼却吃不得。体被大中栉鳞 ,体为浅棕色 ,头部和体侧有不规则褐色斑纹 ,故名 ,分布于台湾和广东沿岸的一种小型有毒虾虎鱼类。鱼体皮肤毒性最大 ,内脏和肉次之 ,卵巢也有毒。 19 64年台湾省基隆市曾发生数起食此鱼的中毒事故。 头部活像老鼠的鼠鳝 (鼠鳝科 )。体延长 ,圆筒形 ,吻尖长、突出 ,吻端腹面有短须 1对。体灰棕色 ,腹部白色 ,背鳍、胸鳍和腹鳍为黑色。见于东海和海南省 ,为近海底层鱼类 ,体较小 ,约 20厘米 ,在福建闽南一带 , 7月份常见。据报道 , 19 76年 7月在福建厦门曾发生食此鱼中毒事例。厦港渔民多人 ,煮食新鲜鼠鳝 ,食后头昏难受 ,眩晕 ,随后死亡。有人试饮其汤 ,感到舌麻。把鱼肉喂猫吃 ,猫食后不久就躺倒打滚 ,随后昏迷而死 ,说明此鱼肉有毒。 肉脂几乎成为蜡状的玉梭鱼 (蛇鳍科 ),产于我国海南沿海 ,体紫褐色 ,腹部灰白色 ,其肉有毒 ,食后会引起急性腹泻。据海南省西沙群岛永兴岛渔民反映 ,这鱼肉有股油辣味 ,刺口、麻舌。 19 77年 3月 ,某渔船渔民进食 1条 5千多克的玉梭鱼 ,全船人员均发生急性腹泻、下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