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甜养殖网

养殖牡蛎对环境有什么要求?养殖牡蛎对环境有?

73 2023-11-10 13:18 admin 手机版

一、养殖牡蛎对环境有什么要求?养殖牡蛎对环境有?

  养殖生蚝温度有较大的影响。  

1、养殖生蚝温度高生长速度比温度低生长速度要快的多。  

2、生蚝分布于温带和热带各大洋沿岸水域,对温度非常敏感,温度对其影响较大。  影响牡蛎养殖的因素良多,正常包括环境和种类两大因子。环境因子又可分为物理因素(如水中溶氧、温度、盐度、酸碱度等)、化学因素(如重金属、硫化氢或有机质含量等)、饵料因素、病害因素等,而牡蛎品种间的遗传因素对牡蛎的生长起着决议性的作用。为了推进牡蛎养殖业的发展,必需攻破当前牡蛎养殖中存在的品种单凋、种质退化、个体小、生长慢、产量低、方式陈腐、观点落伍的传统格式,培育或引进新品种,树立多品种共存、多方法养殖及贝、鱼、虾轮养、混养的养殖模式。

二、野生的牡蛎和养殖的牡蛎有什么区别?

误区: 野生牡蛎大多退潮会裸露在水面上 多少会有点油污味道 生长周期不稳定较长的口感也会太老 底层的会有泥污味和油污味 吊养牡蛎在水的中层反到比较好 它没有喂养的 生存条件和野生的是一样的 生长周期稳定 肥嫩鲜美 相对污染较少。

三、养殖牡蛎的风险是什么?

养殖牡蛎(也称为牡蛎养殖或牡蛎种植)在实施过程中会面临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风险:

1. 水质污染:牡蛎对水质非常敏感,任何水质的污染都可能对其健康和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水中重金属、有害化学物质或有害微生物的存在可能会导致牡蛎生病或死亡。

2. 疾病和寄生虫感染:牡蛎容易受到多种疾病和寄生虫的感染,如细菌性疾病、病毒感染和寄生虫寄生。这些疾病和寄生虫可能影响牡蛎的生长、存活和品质。

3. 气候变化和天气灾害:极端天气事件(如风暴、热浪、寒冷等)和气候变化对牡蛎养殖产生直接影响。高温和低温可能导致牡蛎的死亡或生长缓慢,而暴风雨和海浪可能破坏养殖设施。

4. 市场风险:养殖牡蛎的成功需要一个良好的市场需求和价格。如果市场需求下降,或者价格波动剧烈,养殖者可能面临销售困难和经济风险。

5. 法规和管理风险:牡蛎养殖常常需要遵守各种法规和管理政策,如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和食品安全等。如果未能遵守规定,养殖者可能面临法律责任和业务中断的风险。

养殖者通常采取一系列的管理和监测措施来降低这些风险,并确保牡蛎的健康和产量。这些措施包括定期检查水质、采取防病措施、监测天气变化、寻求市场需求信息和满足法规要求等。

四、牡蛎小苗的养殖方法?

1、吊绳养殖

适合于以贝壳做固着基的牡蛎,其养成方式有两种。其中湛江雷州湾东里镇海域养殖的生蚝最为肥美,该港湾无工业与生活污水流入,养殖密度低,水质优良,特别适合吊绳养殖。

一是将固着蛎苗的贝壳用绳索串联成串,中间以10厘米左右的竹管隔开,吊养于筏架上。二是将固着有蛎苗的贝壳夹在直径3~3.5厘米的聚乙烯绳的拧缝中,每隔10厘米左右夹1壳,垂挂于浮筏上。一般每绳长2~3米。也可利用胶胎夹苗吊养。

2、插柱养殖

将粘着细细蚝苗的柱子竖产在海区,很少移动位置,到生蚝稍加长大,便从海水浅区移往较深处,直至收成生蚝。

3、打桩吊养

打桩吊养是牡蛎养殖的一种新兴养殖方式,养殖条件要求浪小,潮流畅通,无污染,水浅,水深度在2.5米至4米。木桩打入海泥里直至稳固,然后排成一列列。

牡蛎苗多联的贝壳,水泥瓦等固着基,成串地挂在木桩的栅架上养。每串长约1.2—1.6米,串间距0.8米左右,养殖密度不宜过高,严防触海底泥。

五、野生的牡蛎和养殖的牡蛎该怎么区分?

海蛎都是附着在一定的物体上生长的,纯野生的就是长在礁石上的,养殖的就是长在人工种在浅滩礁石或海里垂的吊绳上、笼箱上,两者都不用人工投饵,都是靠海水里的微小生物为食自然生长,只是生长环境和采收方式不一样,所以无论是野生还是人工,生长速度和营养价值都差不多。

市场上挑选的时候,现在的野生牡蛎由于密度小分散范围广,往往是单个生长,肉比较厚,养殖牡蛎由于集中投放密度大,经常是多个互相吸附在一起生长,当然有的品种也是单个的。其实不用挑,因为现在国内市场上根本没有野生的,多多少少都带点人工。

不同牡蛎品种的鉴别:

1、近江牡蛎。贝壳呈圆形、卵圆形、三角形或略长,壳坚厚,较大者壳长100-242mm,高70-150mm,左壳较大而厚,背部为附着面,形状不规则。右壳略扁平,表面环生薄而平直的鳞片,黄褐色或暗紫色,1-2年生的个体,鳞片平薄而脆,有时边缘呈游离状;2年至数年的个体,鳞片平坦,有时后缘起伏略呈水波状;多年生者鳞片层层相叠,甚为坚厚。壳内面白色或灰白色,边缘常呈灰紫色,凹凸不平,铰合部不具齿,韧带槽长而宽,如牛角形,韧带紫黑色。闭壳肌痕甚大,位于中部背侧,淡黄色,形状不规,常随壳形变化而异大多为卵圆形或肾脏形。

2、长牡蛎。贝壳呈长条形,坚厚,一般壳长140-330mm,高57-115mm,长比高约大3倍,已知最大的长达722mm。左壳稍凹,壳顶附着面小,右壳较平如盖,背腹缘几乎平行,壳表面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自壳顶向后缘环生排列稀 疏的鳞片,略呈波状,层次甚少,没有明显放射肋。壳内面瓷白色,韧带槽长而宽大,闭壳肌痕大,位于壳的后部背侧,呈棕黄色马蹄形。

3、大连湾牡蛎。贝壳略呈三角形,壳坚厚,一般壳长55-63mm,宽95-130mm,壳顶尖,至后缘渐加宽。右壳较扁平,如盖状,壳顶部鳞片趋向愈合,较厚;渐后腹缘鳞片渐疏松,且起伏呈波状,无显著放射肋。壳表面淡黄色,杂以紫褐色斑纹,左壳突起,自顶部开始有数条粗壮放射肋,边缘肋上的鳞片坚厚翘起。壳内而凹陷如合状,白色,铰合部小,韧带槽长而深呈长三角形。闭壳肌痕白色或带紫色,位于背后方。

4、密鳞牡蛎。贝壳呈圆形或卵圆形,壳坚厚,一般长46-122mm,高58-138mm。左壳较大而凹氏陷,壳顶为附着面,形状常不规则。右壳顶部鳞片愈合,较光滑,渐向腹缘鳞片环生渐密,薄、脆呈片状,以覆瓦状紧密排列,有放射肋多条,使腹缘略呈波状,壳表面灰青色混杂紫褐色。壳内面白色,稍带珍珠样光泽。铰合部两侧常有小齿1列,约5-8个。韧带槽较短,呈三角形。闭壳肌痕较大。

六、牡蛎的保鲜方式和时间?

将生蚝用保鲜膜分个包好,装入密封袋内,再放进冰箱冷冻区保存,最长可以保存30天左右。因为冰箱冷冻层中温度很低,细菌在这里不容易生存、繁衍,生蚝在这里面不容易被细菌侵蚀腐坏。

  但是,生蚝经过冷冻之后味道就不会那么新鲜。所以,平时在购买生蚝的时候,最好是将它买回来以后就立即烹饪、食用,这样生蚝的味道才最鲜美。

  除此之外,也可以准备泡沫箱,放入4、5个冰袋,将生蚝整齐放入,盖上泡沫箱盖子放冷藏区保存即可。冷藏保存,大约可以保存5天左右。

七、不同牡蛎品种的养殖方法?

牡蛎的养殖技术方法

一、牡蛎的生长习性

牡蛎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各海域,从高线至水深10多米的范围内都有。牡蛎属于固着型贝类,一般固着于浅海物体或海边礁石上。长牡蛎为广温性贝类,在0~32℃水温中能生活,最适生长水温为15~25℃。它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也很广,在盐度为10~40‰范围内均有分布,盐度低的海区生长快。牡蛎主要摄食单细胞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摄食无特殊的规律性,一般水温在10~25℃时摄食旺盛,但在繁殖期,摄食强度相对减弱。

二、牡蛎的养殖技术

(一)苗种繁育

目前牡蛎养殖有全人工育苗和半人工采苗两种方式。

全人工育苗的操作过程有:亲贝暂养与促熟,采卵、孵化和选优,饵料与幼虫培育,附着基的制作、处理与投放,稚贝出池等工序;半人工采苗的操作过程有:采苗场选择、亲贝性腺发育检查、浮游幼虫的采集和调查、附着基的制作、处理与投放等工序。

(二)养殖方式

1.筏式养成

选择潮流畅通、饵料丰富、风浪平静、水深在4m以上的海区可作牡蛎筏式养殖场地。近江牡蛎应选择盐度较低的河口附近;大连湾牡蛎应选择远离河口、盐度较高的海区。养成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吊绳养殖:适合于以贝壳做固着基的牡蛎,其养成方式有两种:一是将固着蛎苗的贝壳用绳索串联成串,中间以10cm左右的竹管隔开,吊养于筏架上;二是将固着有蛎苗的贝壳夹在直径3~3.5cm的聚乙烯绳的拧缝中,每隔10cm左右夹1壳,垂挂于浮筏上。一般每绳长2~3m。也可利用胶胎夹苗吊养。

(2)网笼养殖:利用扇贝网笼养殖。将无固着基的蛎苗或固着在贝壳上的蛎苗连同贝壳一起装入扇贝网笼中,在浮绠上吊养。筏式养成一般放养蛎苗为每亩10万粒,以贝壳作采苗器,每亩可吊养10000壳左右。蛎苗从5、6月份开始放养,至年底收获,每亩产量可达5000kg以上。

2.滩涂播养

(1)场地选择:滩涂播养应选择浪小、潮流畅通、无污染的内湾,底质以砂泥滩或泥砂滩为宜。潮区应选择在中潮区下部和低潮区附近。

(2)播苗季节:一般在3月份中旬至4月中旬播苗较为适宜。生产上最迟可在5月中旬播苗。

(3)播苗方法:

干潮播苗:就是在退潮后滩面干露时播苗。播苗前应将滩面整平,或筑成畦形基地再播苗。干潮播苗应尽量掌握播苗后即开始涨潮,以缩短蛎苗露空时间,避免中午日光曝晒时播苗。

带水播苗:就是涨潮后乘船播苗。播苗前将滩面划成条状,插上竹竿、木杆等作为标志,待涨潮后在船上用锹将蛎苗撒下。带水播苗由于不能直接观察到蛎苗的分布,往往造成播苗不均匀。播苗密度应根据滩质好坏、水的肥瘦而定。优等滩涂每亩播苗12万粒左右,中等的10万粒左右,一般差的可播苗6万~8万粒。

3.蛎、虾混养

(1)虾池选择:混养牡蛎的虾池,底质以泥或泥砂质为宜,水深为1.3m以上,日平均换水率应达50%左右。前期透明度应控制在40~50cm,中后期控制在50~60cm。

(2)场地整理:苗种放养前,要彻底清淤,用推土机等工具将播放牡蛎苗种处的池底整平压实,呈微凸状,略高于周围底面,可防蛎苗下沉被淤泥埋没致死。

(3)播苗:在保证正常对虾放养密度前提下,牡蛎苗种的播养量以每亩3万粒左右为宜。播苗时间应选择在4月初,苗种子选手规格以壳长2cm以上为好。播苗应力均匀,并避开环沟低洼处和投饵区,播苗面积占池底面积的1/4~1/3。

4.投石养殖

用做牡蛎采苗器的石块,此时成为牡蛎的养成器材。生长期较短的褶牡蛎可在采苗场就地分散养成;生长期较长的近江牡蛎要移到养成场养成。养成方法主要有漫天星式、梅花式和行列式三种:

(1)漫天星:蛎石杂知己无章地放置。

(2)梅花式:一般为5~6块蛎石为1组。

(3)行列式:排宽0.5~1m,排间距为0.6~1.5m。深水养殖可在投石采苗后不加任何管理,直至收获。

5.插竹养殖

利用插竹采苗的方法,将采到的蛎苗就地稀疏养殖。养成时,蛎竹的排列方式有两种:

(1)直插:以150~179支蛎竹直插成排,排长3~5m;或者以100~120支蛎竹插成排,排中间留有2~3个空档,以畅通水流。

(2)斜插:以23~26支蛎竹插成1堆,堆底宽45~60cm,顶宽33~36cm,堆和堆之间相距20~25cm。由5~6堆组成1排,排与排之间相距2.5m左右。每亩可插8000~10000支蛎竹。

6.桥式养殖

利用桥式采苗方法采苗后,将石条重新整理,疏散密度,进行养成。一般6~7块石条为1组,组与组之间用石条相连成1列。组间距离为50~60cm,列与列之间距离1~2m。养成期间,应将石条的阴面与阳面互换,使两面牡蛎生长均匀。

7.立石养殖

利用立石采苗法在中潮区采苗后,只要苗量合适,可以任其自然生长,不需任何管理,直到收获。此法主要用于褶牡蛎的养殖。

8.栅式养殖

这种养殖方法是在水深2~4m、风浪平静、饵料在此之后内湾设置固定的栅架,架子的设置同栅式采苗。蛎苗多以串联的贝壳、水泥瓦等固着基,成串的挂在栅架上养。每串长1~1.5m,串间距0.5~1m。养殖密度不宜过高,严防触底,以免某些底栖敌害生物的侵袭。

三、牡蛎的病害防治

1.牡蛎面盘病毒病

该病由牡蛎面盘病毒引起的一种病害。育苗中,一般3~8月发病,有季节性,受害的幼体壳高大于150μm此病传播可能来自潜伏感染的亲牡蛎,成纵向感染,育苗损失可达50%。患病幼虫活性减退,内脏团缩入壳内。面盘活动不正常,面盘上皮组织细胞失去鞭毛,并有些细胞分离开来,沉于养殖容器底部不活动。

防治方法:鉴定病原后,将患病牡蛎和亲牡蛎销毁,对养殖设施彻底消费。鉴定并保存无病的亲牡蛎种群。

2.牡蛎疱疹病毒病

该病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病害。此病常发生于发电站排出的热水中养殖的牡蛎,发病水温为28~30℃。水温下降后,此病随之消失,发病与水温密切相关。受感染的牡蛎消化腺呈苍灰色,散发性死亡。

防治方法:发现该病后,将牡蛎转移至温度低的天然海水中,可阻止继续感染和死亡。

3.幼体牡蛎溃疡病

该病由鳗弧菌、溶藻酸弧菌引起。因为弧菌存在于海水、底泥、牡蛎体表,是机会致病菌,各地育苗场培育各种牡蛎苗都可能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1)保持水质清洁,加强水体和沉积物的细菌检查;

(2)发现患病幼体立即销毁;

(3)投喂的单胞藻保证无弧菌污染;

(4)使用经过滤、臭氧和紫外线等方法消毒的海水。

(5)使用每立方米水体50~100克复合链霉素,全池泼洒。

4.点状坏死病

该病由一种未知杆菌引起。牡蛎受感染后,濒死时有点状坏死组织,扩散的细胞浸润,并有大量的杆菌,消化腺苍白色,壳张开,散发性死亡。

防治方法:及时分离、销毁病牡蛎。

5.弧菌病

该病害是由弧菌引起,主要感染幼牡蛎,可引起幼牡蛎50%以上死亡率。受感染的牡蛎外壳畸形,周边具有大而未钙化的几丁质区域,细菌深入感染韧带,阻止壳的生长,妨碍韧带功能。

防治方法:消毒养殖设施,用10PPM次氯酸钠浸泡病牡蛎后再用清洁海水冲洗。

6.离壳菌病

该病是由动腐离壳菌引起。该病菌菌丝弯曲生长,有少数分枝,其可侵害各期幼体,引起大批死亡。幼牡蛎受感染后不久即停止生长和活动,很快死亡。

防治方法:使用过滤、紫外线消毒海水等方法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发病后尚无有效方法治疗。

四、牡蛎的采收加工

1.采收:每年的5~6月,即牡蛎生殖腺高度发达而又未进行繁殖,软体部最肥时进行。采收时,将牡蛎捞起。

2.加工:将采收的牡蛎开壳去肉,取壳洗净,晒干。

八、储存牡蛎的方式是怎样的?

牡蛎(ostreagigastnunb)及其近缘动物的全体,是海产贝壳。在亚热带、热带沿海都适宜蚝的养殖,我国分布很广,北起鸭绿江,南至海南岛,沿海皆可产蚝。蚝乃软体有壳,依附寄生的动物,咸淡水交界所产尤为肥美。牡蛎是软体动物,有两个贝壳,一个小而平,另一个大而隆起,壳的表面凹凸不平。肉供食用,又能提制蚝油。肉,壳,油都可入药,也叫蚝或海蛎子。

如何鉴别牡蛎

长牡蛎、近江牡蛎和大连湾牡蛎的主要特征是:长牡蛎为长条形,长度可达35cm,鳞片坚厚呈层状、质硬,断面层状洁白、味微咸;而近江牡蛎则多呈类圆或卵圆形,鳞片呈同形环状,层层相叠;大连湾牡蛎则为类三角形,鳞片稍坚呈水波状。三者形状迥异,较易区分。

如何选购和储存牡蛎

选购

在挑选优质的牡蛎时应该注意选体大肥实,颜色淡黄,个体均匀,而且干燥,表面颜色褐红。

煮熟的牡蛎,壳是稍微打开的,这表示煮之前是活的。如果是死后去煮,壳是紧闭的,因为活着的煮的时候有反应,故贝壳张开,而死的没有反应。长牡蛎、近江牡蛎和大连湾牡蛎的主要特征是:长牡蛎为长条形,长度可达35cm,鳞片坚厚呈层状、质硬,断面层状洁白、味微咸;而近江牡蛎则多呈类圆或卵圆形,鳞片呈同形环状,层层相叠;大连湾牡蛎则为类三角形,鳞片稍坚呈水波状。三者形状迥异,较易区分。

存储

新鲜的牡蛎在温度很低的情况下,如0下的时候,还可以多存活5~10天,但是其肥度就会降低,口感也会也变化,所以尽量不要存放,现买现吃。也可以买干牡蛎吃,比较容易存放。

九、男人吃牡蛎的正确方式?

牡蛎最正确的方法就是新鲜的生吃味最好。也是最有营养。一般内地是吃不着的,只有在大海边儿上。如果你敢喊或者是游泳,可以随时吃到新鲜的牡蛎。味儿特别鲜,润滑。

十、养殖的牡蛎是吃什么的

养殖的牡蛎是吃什么的

牡蛎的养殖过程

近年来,牡蛎养殖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得到了广泛发展。牡蛎是一种珍贵的海产品,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那么,养殖的牡蛎是吃什么的呢?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牡蛎的养殖过程。

首先,牡蛎的养殖需要选择合适的水域。通常情况下,牡蛎养殖区域的水质应该优良,水温适宜,而且应该远离人类活动可能带来的污染源。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牡蛎才能够生长健壮,并且保持其纯净的口感。

其次,牡蛎的养殖过程需要进行人工筛选和培育。养殖人员会根据牡蛎的大小和质量进行分类,将其放置在合适的养殖网中进行培育。同时,适当的饲料也是牡蛎正常生长的必需品。一般情况下,牡蛎会以浮游动物和藻类为食,这些食物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能够提供牡蛎所需的能量。

牡蛎的食物来源

养殖的牡蛎主要以浮游动物和藻类为食。浮游动物是一类生活在水体中、无法主动游动的微小生物,它们是牡蛎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浮游动物种类繁多,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浮游细菌等。牡蛎通过筛选的方式捕食浮游动物,摄取其中的营养物质。

藻类也是牡蛎的重要食物之一。藻类是植物界中一类特殊的组织,分布广泛而且数量庞大。对于牡蛎来说,藻类是它们生长过程中重要的能量来源。同时,藻类还能提供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这些对于牡蛎的生长和营养均非常重要。

牡蛎本身具有良好的捕食能力,能够主动寻找并捕食水中的浮游动物和藻类。而养殖的牡蛎通常生活在养殖网中,不能像野生牡蛎那样主动寻找食物。因此,养殖人员需要定期投喂适量的饲料,以确保牡蛎能够正常生长,并且提供高品质的牡蛎产品。

牡蛎养殖的意义

养殖的牡蛎不仅具有经济价值,同时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牡蛎是一种珍贵的海产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不仅可以用于商业销售,还可以作为高档海鲜供应给餐饮行业。牡蛎的养殖有助于提升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

其次,牡蛎养殖对于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具有积极的作用。牡蛎是一种属于滤食生物的贝类,能够通过摄取水中的有害物质和营养盐,提高水质的清洁度。在牡蛎养殖的过程中,牡蛎能够主动过滤海水,起到净化水质的效果,对维护海洋生态平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牡蛎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对人类健康具有诸多益处。牡蛎是一种低脂高蛋白的食物,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必需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常食牡蛎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环,有益于心脑血管健康。

总结

牡蛎是一种珍贵的海产品,养殖的牡蛎主要以浮游动物和藻类为食。养殖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水域,进行人工筛选和培育,定期投喂适量的饲料。牡蛎的养殖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对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顶一下
(0)
0.00%
踩一下
(0)
0.0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83